旨在“传递道德建设正能量,唱响中华民族正气歌”,包括杭州“最美现象”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晋京报告会在内的“美丽浙江”、“最美浙江人”等系列活动,在浙江省委的精心筹划和统一部署下已全面启动,作为“美丽浙江”创作歌曲征集活动全国签约的六位词曲作家,我校施翔老师日前接受了浙江在线记者的专访,以下是专访内容:
专访词作家施翔:动听歌声难容“假大空”
前言:“美丽浙江”创作歌曲全国征集评选活动自2013年4月拉开帷幕,词作征集阶段已经渐入尾声,6月30日将截稿,并于7月中旬公布入围的30首词作。从今天开始,本网陆续推出对此次活动部分作词家、作曲家的系列访谈。
“美丽浙江”创作歌曲全国征集评选活动系列访谈(二)
专访词作家施翔:动听歌声难容“假大空”
浙江在线杭州6月18日讯(记者 郭清源) “艺术有艺术的自身规律,还是要用艺术的手段来呈现。”谈起今年“最美浙江”歌曲征集活动,杭州词作家施翔表达了自己的期望,也坦承了对目前中国音乐界的担忧。
目前音乐界最多的就是“假大空”
任职浙江财经大学的施翔老师是位有30多年“词龄”的作词家,出版了《寂寞歌声》《桌上玫瑰》等专著,技术层面上不可谓不专业;不过从心态层面讲,他依然把写词当作一项爱好,力图表达自己内心想说的话,而不是替别人言志、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。音乐文学评论家应忆航也说他“状态非常年青,在坚持与蜕变之间,对歌词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内心追求。”
正是这种内心追求,让施翔对中国音乐现状直言不讳:“现在音乐界,甚至在全国性媒体上刊播的作品,很多是假大空的东西,浮于表面没有真情实感,花了很多的钱去包装,但在历史上留不下来。甚至许多名家的作品,也都是空洞说教的。我们搞歌曲创作,就是要尽力避免这种假大空,避免雷同化、同质化的语言。”施翔的这个观点和前段时间央视青歌赛的许多评委看法相合。
施翔认为这次的“美丽浙江”的歌曲征集,活动出发点非常好,能带来社会亟需的正能量。但想要搞好,必须深入到老百姓心灵中去,而不能打着官腔,用行政语言自说自话。“艺术有艺术的自身规律,还是要用艺术的手段来搞”。
如何表现“美丽浙江”?
对于本次活动的投稿人来说,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表现“美丽浙江”。施翔身为一位博客达人,他的博客里刊载了为“美丽浙江”征集活动创作的大型组词《西湖十景》。在记者眼中,这组《西湖十景》颇有方文山风格,比如其中这首《雷峰夕照》:
回头望,一幅夕照天边挂
挂在谁心上,惹忧伤
谁在唱,千年一回等你回
回到断桥旁,南山上
……
《西湖十景》是以一位浙江居民的身份来写的,写的是普通人眼中的浙江风光,情景交融,避免了主题先入和生硬的昂扬基调。施翔说《西湖十景》不包含意识形态,但记者却感受到了他对家园真挚的欣赏和深沉的依恋。
音乐文学评论家应忆航也对这组词大加赞赏:“词人没有停留在具体风景描述和概念演绎上,一个个景点在创造性的‘嫁接’中,变成了有画面、场景、人物,有隐约故事、生命体验、内涵丰富的语言载体。”
除了《西湖十景》,施翔还提交了一批更具时代性的作品,比如纪念“最美司机”吴斌的《一分十六秒》,受“最美妈妈”吴菊萍事迹启发的《为爱付出》。施翔说,这些题材虽然很有价值,但容易沦为空洞的辞藻;音乐作品必须要走进人们的心灵,传递有普适性的美感,而不是所谓“训导”。因此,他在创作这类题材时,着重从细节去写,写出内心世界,来表达对浙江和浙江人的赞美和感悟。

【人物名片】施翔,诗人,词作家,撰稿人。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,全国高等学校音教学会音创委委员,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,浙江省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,现供职于浙江财经大学。从事写作三十余年,出版专著、音乐制品十余种,获奖百余个。个人博客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3050971640